1、活性污泥培養與馴化
1、污泥接種馴化時間表
在污泥接種期間,每天間歇進水四次,為污泥增生殖提供營養物質;同時減少排泥甚至不排泥。污泥培養與馴化具體周期安排見下表:
說明:以上運行方式均按設計參數確定,在實際操作中,生物池的污泥濃度可根據沉降比實時跟蹤監測,不能出現大幅度的波動。
2、接種及間歇進水悶曝階段
一次性投加外接干泥45噸(含水率80%)于生物池好養段,充滿污水后(為提高初期營養物濃度,可投加一些濃質糞便或米泔水等)悶曝(即曝氣而不進污水)數小時,潛水攪拌機運行保持連續性,確保污泥處于懸浮狀態,悶曝數小時之后停止曝氣并沉淀換水,每天重復操作,該階段周期時間初定為7天左右。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,產生的污泥也處于離散狀態,因而曝氣量一定不能太大,控制在設計正常曝氣量的1/2,否則污泥絮體不易形成。此時污泥結構雖然松散,但若菌膠團開始形成,鏡檢開始出現較多游離細菌,例如鞭毛蟲和變形蟲,則認為初期培養效果滿意。期間作SV30量筒沉淀物的觀察和DO測定,作報表記錄。
時間:七天左右。
運行方式:接種、進水、悶曝、間歇進水、沉淀、換水。
注意:當預處理區域設立的24小時水質監視記錄數據發現進水水質突然變化(酸水侵襲造成PH偏低、進水水質濃度、毒性及色度等)對活性污泥培養有很大的沖擊,此時應該考慮啟動應急預案,對污水實施旁通排放,減小對活性污泥的沖擊。
3、連續進水培養與馴化階段
進入連續進水培養階段后,活性污泥工藝的正常運行模式已初步呈現,此時應根據正常運行工藝參數調整處理流程,水量和空氣量的平衡依據DO值的變化作適時調整,開啟外回流泵,控制在100%。監測污泥及水質各項指標,包括污泥濃度,污泥指數,沉降性能,BOD,COD,通過顯微鏡觀察污泥活性。至MLSS超過3000mg/L時,當SV30達到30%以上時,活性污泥培養即告成功,此時鏡檢污泥中原生生物應以鞭毛蟲和游動性纖毛蟲為主。
培養達到設計濃度后,開始對硝化菌的馴化階段。硝化菌種的培養和馴化實質既是通過控制微生物的生長環境,配合目標菌種的生長周期對生物群落的發展進行外部干預,使得硝化菌成為活性污泥生物群落中的優勢種群。一般來講,硝化菌種的培養周期為其泥齡的3倍左右。
時間:共60天左右。
運行方式:生物池和二沉池,污泥回流系統連續運行。
注:按照氣水比值來確定投用風機的組合數量,但是就單臺的風量的調節可以參照風機的壓力和流量調節來實現。
4、穩定運行階段
此時全面確定各項工藝參數,以工藝參數作為實際運行指導,根據實際進水水量和水質情況來來確定合適的工藝控制參數,以保證運行的正常進行和使出水水質達標的的同時盡可能降低能耗。并通過馴化實現使硝化菌與聚磷菌共存的生態系統達到平衡,確保出水水質。
時間:30天左右。
運行方式:生物池和二沉池,污泥回流系統連續運行。
2、AAO工藝運行的控制
1、影響脫氮效果的主要因素
1.1 對硝化細菌的影響因素
a.溫度:適宜硝化菌硝化的溫度為30℃~35℃,低溫12℃~14℃時硝化反應速度下降,亞硝酸鹽累積。
b.溶解氧:0.5mg/l~0.7mg/l是硝化菌的忍受極限,通常硝化段溶解氧應保持在2mg/l左右。
c.PH值:硝化菌對PH值的變化非常敏感,最佳范圍在7.5~8.5之間,硝化反應中堿度偏高較好。
d.有毒物質:過高濃度的NH3-N與重金屬等會干擾細胞的新陳代謝,破壞細菌的氧化能力,抑制硝化過程。
e.污泥齡:應根據亞硝酸菌的世代期來確定較長的污泥齡可增加硝化反映能力。
1.2 對反硝化細菌的影響因素
a.溫度:適宜反硝化菌的最佳溫度為35℃~45℃,當溫度下降可適當提高水力停留時間。
b.溶解氧:應嚴格控制在0.5mg/l以下。
c.PH值:最佳范圍在6.5~7.5之間,反硝化過程可補充硝化過程中損失的一部分堿度。
d.碳源有機物:當源水中C/N比值過低,如BOD/TKN<3~6,需外加碳源,一般選擇甲醇或糞便水。
2、影響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
公司: 百源環境
手機: 150-6180-9321
電話: +86 510 83789266
郵件: biosource@163.com
地址: 無錫市濱湖區胡埭工業園鴻翔路22號